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图书简介
农业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籍——《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由陈利锋先生编著,于2007年2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国际标准书号为9787109113725,也可通过十位代码7109113728进行识别。全书共404页,重量约为0.632公斤,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内容。
本章详细介绍了植物病原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深入剖析病原生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病原物侵染过程,以及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策略,引导读者认识病害动态变化。
多酚氧化酶是什么?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多酚氧化酶『Ph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动植物残体分解释放的酶,它是一种复合性酶。
酶促褐变是果蔬中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一般认为,果蔬的酶促褐变主要是由于果蔬中富含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催化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引起的。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在蛋白质的质体。多酚氧化酶(PPO)是存在于质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由膜包裹)中的含有Cu2+中的蛋白质类酶,可以催化液泡中的多酚类物质形成黑色或褐色色素沉淀。
多酚氧化酶又称儿茶酚氧化酶,酪氨酸酶,苯酚酶,甲酚酶,邻苯二酚氧化还原酶,是六大类酶中的第一大类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可分为三大类:单酚单氧化酶、双酚氧化酶和漆酶。在这三大类多酚氧化酶中,儿茶酚酶主要分布在植物中,微生物中的多酚氧化酶主要包括漆酶和酪氨酸酶。
抑制作用。根据查询多酚氧化酶实验可知多酚氧化酶实验中硫脲起到了抑制作用。多酚氧化酶是一类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催化邻苯二酚氧化成邻苯二醌,也能作用于单酚单加氧酶的底物。淡黄至暗褐色粉末或液体。
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解毒作用是什么?
有些植物能够代谢病原菌产生的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的物质。植物的解毒作用,是病原菌侵染诱导的主动保卫反应。虽然迄今已被深入研究的解毒作用实例较少,但仍可看出植物解毒作用能够降低病原菌的毒性,增强抗病性。
病原菌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避免或消除植物天然抗菌物质的毒害,这称为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鉴于植物体内含有复杂的天然抗菌物质,病原菌的解毒作用必然成为重要的致病因子(Osbourn,1999)。病原菌有不同的解毒途径,以皂角苷类抗菌物质α-番茄素为例,就发现了以下几种解毒途径。
解毒作用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黄连在抗炎、解热方面也有显著效果,通过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1、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检压法和分光光度法。检压法是基于多酚氧化酶(PPO)的特性,它能催化儿茶素等底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底物氧化速率与酶浓度和时间的关系,瓦氏呼吸仪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耗氧量来估算PPO活性,尽管设备简单,但操作过程复杂,且存在一定的误差。
2、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酶活性的方法,它利用底物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对该底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常用检压法和分光光度法。前者应用多酚氧化酶(PPO)可催化儿茶素等底物在有氧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底物的氧化速率与单位酶浓度和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成正比这一原理,用瓦氏呼吸仪测定反应过程中的耗氧量求得PPO活性的大小,此方法设备简便,但操作复杂,误差较大。
4、多酚氧化酶测定如下:分光光度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邻苯二酚和D-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PPO)催化下生成有色产物,其显色物质在波长410nm处有最大吸收,吸收值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和单位酶活性成正比,从而计算PPO活性强度。此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好,应用范围较广。
5、它的活性检测,尤其邻苯二酚法,是通过其催化邻苯二酚氧化生成的醌在410纳米处的特征吸收峰来衡量的。通过观察吸光值的变化,便能准确揭示多酚氧化酶的活力水平。该试剂盒包含三部分:提取液、试剂一和试剂二,分别在4℃、4℃避光和4℃保存,确保了活性的稳定性。
关于陈利锋和陈利锋 广东省委党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