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再多的苦和难,都要留这条命活下去
1、今天特意抽个时间在网上看了郭柯导演的纪录片《三十二》,片子是静的,导演也是静的,整个片子只用镜头安静地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旁白与煽情的配乐。我一个人守着电脑安静地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眼泪,但是静中有敬,静中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与无法忘怀的悲伤。历史,不能忘记。
2、“我很喜欢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飘落的尘埃,足足三十二秒,隐喻着我们的视角和态度,讲述这一段真实却‘随风飘落’的故事——慰安妇。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女人的无奈和落魄,看到了历史的刀子,本来很沉重的话题,导演用轻描淡写的手法,更加让人记忆深刻。”纪录片名叫《三十二》。
3、生活本来就是不容易,再苦再累也要坚强,站正自己的位置,看淡明利,顺其自然的生活。陷低谷不气馁,心态平和,生活不会难为你的。 无论明天多煎熬,无论今夜如何寂寥,都要坚强的过下去。生活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坚强的活下去。
4、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身心本无累,累的是背负太多;再苦,都要用今天的微笑把它吟咏成一段从容的记忆;再累,都要用当下的遗忘穿越万道红尘,让心波澜不惊。
5、所以,要活下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有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
6、吃的苦多了,或者被欺负多了,就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所有的人都要为他的苦难买单,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可能还会反过来去伤害别人。 特别是那些从来不被善待的人,会觉得这个世界很残酷,人性凉薄,自己所有的遭遇都是别人造成的,一个人的心理一旦失衡,就会越来越恨,越来越极端。
如何评价中国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三十二》
《三十二》这部纪录片,聚焦于一位九旬慰安妇的苦难人生,以质朴、真挚的叙述,直击人心。片中,老人的声音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的故事,是人性底线的突破,是历史伤痛的见证。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女孩们的青春,她们被迫沦为日本人的性奴隶,正值豆蔻年华却承受着超越年龄的苦难。
从这个短片之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世界的样子,谁能够看到,要靠自己对生命的坚持。以往觉得老人其实比较看得开生死轮回,可是影片里老人的生命执着态度令人动容。慰安妇这类人群,不是淡出我们,而是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世界之中。我们的社会中,思想无尽爆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电影《三十二》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慰安妇的悲惨遭遇,展现了一位被掳走的广西桂林女子韦绍兰在三个月痛苦生活后逃出,却因怀上日本人孩子,背负了沉重的耻辱。她的孩子罗善学,从小遭受歧视,直至68岁仍单身。这部纪录片揭示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引发了强烈的反思与教育意义。
这部纪录片以其震撼的纪实性,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慰安妇们的苦难与坚韧。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有时我们能从电影、纪录片和书籍中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激愤,但这种情绪往往转瞬即逝。我们有必要通过这样的媒介,重新审视历史,铭记那些曾为我们付出的牺牲,让这段历史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坚定我们的信念。
电影《三十二》
《二十二》1%的排片率,相当的讽刺。但经过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目前影片不管是票房还是排片率,都有了相当不错的提升。《二十二》是把所有的受害者整合成一个整体的话题。而《三十二》,则是这部电影的前身。92岁的韦绍兰老人,是目前被实名确认的其中一个受害者。
片长不同:《三十二》(片长43分钟),《二十二》(片长99分钟)。片名由来不同:《三十二》拍摄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二十二》拍摄时,这个数字减少到22。这也是影片片名《二十二》的由来。
广西桂林荔浦的韦绍兰,是唯一公开儿子身世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曾被关押在“沙子岭慰安所”遭受3个月非人折磨,怀孕并生下一孩子。昨日13点20分,享年99岁的韦绍兰辞世。对她来说,百年风雨,唯是苦命苍桑。韦绍兰出生于1920年农历7月27日,广西省桂林荔浦市新坪镇小古告屯村人。
《二十二》从前期筹备、制作到后期上映,历经坎坷,先后经历了投资人撤资、演员张歆艺资助100万等一系列事件才最终完成制作,时间跨度长达5年。
也许是某种力量的召唤,大家都很认真的观看,直到结尾字幕出完才离开。
关于《三十二》纪录片影评和三十二纪录片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