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影评
作为一部商业故事电影,《一九四二》的结构完整,情节饱满。电影的改编很好地将故事性与纪实性合二为一,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在表现形式上,导演冯小刚有效地利用了过往电影的成功元素,如自然灾害后的人性重建和白热化的战争场面,以及少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
影评:灾难下的人性与希望 1942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年份。这一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将那段悲惨的历史带到了银幕前。该片根据刘震云的《温故1942》改编,通过一个家族在灾难中的挣扎与生存,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战争、饥荒和人性考验的种种选择。
《1942》让我们这些未来的眼睛重温了过去的一幕幕残忍现实,同时也让那些灾难中的幸存者看到了这样一份来迟的慰藉。
以及一家贫困不堪的农民在逃荒路上的种种遭遇,蒋中正政府的麻木不仁,国外爱心记者的实地采访,和日本军队对待饥民的态度,四方面展开说去。通过他们的视角、语言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反映了河南人民在1942这一年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灾难。
劳动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去游玩,故此第二次观看电影《1942》,感慨良多,比起第一次……正文:由于我一直是一个历史往事的痴迷者。
每个观众群体的观影喜好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商业片,而有些人则偏爱文艺片或深度较大的作品。如果《1942》不符合某些观众的喜好或预期,那么他们在豆瓣上的评价就会相对偏低。同时豆瓣上集聚了大量有深度的影迷和专业影评人,他们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加严格和多样化。
1942观后感600字
精选电影《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1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极其及其军队。
《1942》是一部让人震撼的电影,它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苦难的年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影片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旱,300万同胞罹难的惨痛历史。面对日军的侵略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影片通过真实、细腻的镜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们的坚韧。
电影《1942》影评
作为一部商业故事电影,《一九四二》的结构完整,情节饱满。电影的改编很好地将故事性与纪实性合二为一,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在表现形式上,导演冯小刚有效地利用了过往电影的成功元素,如自然灾害后的人性重建和白热化的战争场面,以及少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
总的来说,《1942》是一部深刻反映历史灾难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无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和希望。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虽然它们都是在讲述中国的战争或是灾难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性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1942》则是一出彻彻底底的悲剧。电影将肃杀的气氛与难民们经受饥饿之苦的窘迫境况融合在一起,凄凉中更是让观众们领悟到这份严肃的,深入人心的痛。
片长近两个半小时的《一九四二》看完后一点不觉得拖沓冗长,每个演员的台词短小经典又不失悲剧里的冯氏幽默,影片结尾时,影院里几乎没有不掉泪的观众,而我流过泪后竟有些麻木的状态,一种乌云般的压抑让人愤愤不平又不知如何释放。
但电影还是侧重描写了日军的残暴,在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上可谓处理的恰到好处,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没有在立场上授人以柄。一段封存遗忘的往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灾难中人性的泯灭,让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么的厚重,难以言说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间,让我看到了那断沉痛而不能忘却的历史。
《一九四二》好看吗?值得走进电影院看吗?
1、我有过两次在电影院发火的经历。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唐山》里,石板压住两个孩子的为难,数十万人的生死,徐帆却只用二十年后轻松的一跪就了结了所有前尘往事。
2、是后来在电影频道看了,看完后的感觉是,这种片子,在电视上看是很不错的,走进电影院就一般了。 现在影评对《一九四二》的评价好象还挺高的,但是通常影评是不太靠谱的。
3、简单来说,一九四二年,我国河南发生了旱灾加蝗灾,整个中原就是特别的饿,在历史记录中,这场灾难三名500万饿死的人有300万,编剧刘震云,导演冯小刚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九四二》,当时因为不了解我平静地走进电影院时,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关于1942电影影评色彩和1942电影影评主题分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